中國塔吊行業50年發展回顧及未來發展
[ 關鍵詞:塔吊 發表日期:2012-05-19 09:48:04 ]
中國塔吊始于20世紀50年代。綜觀50年發展史,我國塔吊由仿制開始起步,塔吊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體系。塔吊成為建筑施工中的關鍵設備,塔吊行業也成為我國發展最快的建筑機械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塔吊生產大國,也是世界塔吊主要需求市場之一。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塔吊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尤其近幾年,塔吊銷量持續攀高,2002年成為世界上首個塔吊年產量突破萬臺的國家。2006年銷量超過2萬臺。據初步統計,目前我國取得生產許可證的塔吊生產廠達400余家,而80年代還不足100家。
1984年,國家批準四川建筑機械廠、沈陽建筑機械廠、北京建筑工程機械廠等廠家聯合從法國波坦公司引進塔吊專有技術及生產許可證,引進F0/23B等3種型號塔吊技術,并于次年成功試制了FO/23B塔吊,這是我國塔吊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大大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使我國塔吊發展步入快速通道。通過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我國80年代自行研制的QTZ80、QTZ120兩種機型已達到國外當時同類產品的水平。
進入90年代,特別是“九五”以來,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內外市場對塔吊要求越來越高,眾多城市大型建筑如雨后春筍,水利、電力、橋梁等大型工程不斷上馬,我國塔吊行業通過攻關,認真研究國外技術、結合國情開發出不少好產品,先后有400tm、900tm水平臂和300tm動臂式塔吊問世,主要性能達到了國外90年代水平,并有起重布料兩用塔吊、平頭塔吊等走向市場,這一系列新產品的開發填補了國內空白,替代和減少了大型塔吊的進口數量。開發過程中也解決了部分制約我國塔吊發展的關鍵問題,如解決了大功率起升機構的無級變速、PLC控制問題,解決了塔吊的遙控技術問題等等。
隨著塔吊需求的增加,民營企業紛紛進入,原有的一些國營塔吊企業風光不在,有些企業如川建、沈陽建機等經過改制重組,率先突出重圍,在市場上創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越來越大,市場占有率越來越穩定。與此同時,一批民營、股份制企業迅速崛起,成為塔吊行業的重要力量,如撫順永茂、山東方圓、江蘇正興、浙江虎霸等。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山東涌現出大量塔吊生產企業。其特點是:生產企業集中,發展快,產量大、一度占全國產量的80%,生產廠家達60~70家,其中產量最大的當數1995年開始進入塔吊行業的山東華夏公司,連續八年全國銷量第一,2006年國內銷售加出口共計6000余臺。產品以中小塔吊為主,70%以上是63tm、40tm以下塔吊。價格低,一些產品檔次不高。由于事故頻發,山東塔吊曾一度被不少地區明令禁止使用。進入新世紀以來,生產廠家質量意識逐漸加強,產品質量有所提高。除山東外,四川、江蘇等地也是我國塔吊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
伴隨著國內市場的繁榮,塔吊出口也表現空前活躍。我國塔吊出口始于1988年,進入21世紀以來增長迅猛。2001~2006年,我國塔吊出口量從67臺逐年增加到1748臺,增長了26倍,出口國家也從11個增加到63個。近年一些重點企業如川建、沈陽三洋、撫順永茂等生產廠家的出口量已經占其年產量的50%以上。除了出口到東南亞、西亞等地區,也涉足歐美等發達地區。由于出口的快速增長,使得國外市場在我國塔吊的消費領域占有越來越主要的地位。可以預期,出口市場的進一步開拓將成為未來我國塔吊企業尋求更大的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塔吊經過50年的發展,與先進國家水平差距大為縮小,但在總體的結構、性能、質量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一定問題,尤其在制造質量及可靠性方面仍有較大差距。塔吊制造廠總數雖多達數百家,但具備雄厚實力的并不多;塔吊產量巨大但質量參差不齊,銷量主要還是集中在中小型塔吊上。
我國至今累計生產了近20萬臺塔式起重機,但型號并不多,絕大部分型號大同小異,大型、特大型塔吊短缺,中、小型過剩。原因之一是技術法規限制了產品開發。80年代,我國出于便于統一管理,方便客戶選擇的初衷,出臺了型號分類標準,規范性雖然強了,但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塔吊產品的豐富性和技術進步。業內人士認為,產品型號定死了,開發受到局限,新品種自然少了。而發達國家市場需要什么就開發什么,小到只有1——2tm的微型吊,大到5000tm的特大塔吊,群雄爭霸,各具特色。
目前國內塔吊產量很大,但有些產品則存在較多的設計和質量問題。伴隨建筑市場的繁榮,大量中小建筑企業應運而生,由于缺乏長運規則,資金不雄厚,冒險購入技術含量低,質量不高的的便宜塔吊,加之使用管理不完善,給安全施工生產留下巨大隱患。
今后,隨著國內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上馬,新農村建設的展開,大中小型塔吊將長期看好,大中型企業的并存狀況將長期存在。應繼續提高大中型塔吊技術含量和質量水平,滿足大型重點工程需要,開拓國際市場;整頓提高中小型塔吊,提高塔吊的安全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