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第六天,體驗塔吊司機們高空中的“烤爐”生活
[ 關鍵詞:塔吊司機 發表日期:2017-03-31 20:06:33 ]
7月23日,入伏第六天。當我們在房間里吹著空調,在林蔭下乘涼休息,或在水池里游泳嬉戲時,是否想到身邊有一群勞動者正在高溫下默默地工作?為了城陽的基礎建設 、環境秩序 、城市發展,他們冒著酷暑,用汗水和辛勞書寫著責任。相信很多市民在路過建筑工地時,都會注意到鋼筋水泥間的這道風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高聳入云的塔吊鋼架……
當巨大的懸臂吊著鋼筋或水泥在高空中轉來轉去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忽視塔吊司機,而龐然大物就是由他們來掌控的,塔吊司機會按照地面信號員的指令 ,將貨物準確送達指定位置。炎炎夏日中,他們每天要從吊塔高達70米的鋼架扶梯上來回攀爬6次,1平方米的操作室在烈日的暴曬下更像是一個“烤爐”。對于他們來講,汗水濕透后背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
70米高的塔吊,要一步步爬上去
7月19日14時,記者戴著安全帽跟隨工地負責人進入到正陽中路一個建筑工地。伴隨著隆隆的機器響聲和推車翻倒沙石的“哐哐”聲,工地的施工人員都在熱浪中緊張地忙碌著。
地面上的施工環境并不好,卻依然讓王滿很羨慕,因為他每天都要在70米高的空中待上9個小時,而這段路程需要他一步一步爬上去。據了解,王滿初中畢業后做了一名塔吊司機,到目前為止已經整整做了八年。
據王滿介紹,要想進到塔吊的操作室內,首先要摸黑爬簡易樓房的三層扶梯,然后翻過施工平臺爬上塔吊。“其他工人還有施工升降機可以坐,我是每天都要自己一步步爬。早晨和下午還好,中午太陽毒的時候真受不了。”王滿對記者說。
記者看到,吊塔鋼架內部的一排小鐵梯是去往操作室內的唯一通道,王滿要一階一階爬到上面。“這座塔吊頂端離地面約70米高,200多個階梯,我每天都要來回爬6次,早上5點半上去,上午9點下來;9點半再上去,11點半下來;下午2點半上去,下午6點左右下來。如果吃個飯再爬上去這頓飯就算白吃了。”王滿表示,相比以前,他現在爬塔吊已經熟練了很多,來回一趟只需要十幾分鐘。
1平方米的操作室像極了“烤爐”
最讓王滿招架不住的是趕上似火的高溫天氣。7月19日下午2時30分許,30多攝氏度的桑拿天讓王滿剛站到塔吊下面,后背就已經濕透。“天太熱了,鋼架被曬得特別燙,抓著向上走的時候根本受不了。”王滿對記者說道,天熱的時候,攀爬過程中的例行休息時間也會讓他吃不消。“戴著安全帽頭本身就悶,而且手還要緊緊地抓著架子不能動,就只能由著太陽曬了。”王滿表示。
王滿說,操作室內的溫度同樣讓人難以忍受,一平方米的空間內像極了“烤爐”。“操作室里四周的墻體除了玻璃就是兩三毫米厚的鋼板,被太陽一曬很燙手。沒風沒風扇的情況下,室內能達到近40℃的高溫。”王滿對記者說道。
據了解,青島的溫度還沒讓他感覺太熱,以前在老家鄭州做塔吊司機時則要比現在難過得多。“熱的時候風扇吹出的風也是熱的。所以爬上去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先脫掉,只穿個四角褲,這樣還能稍微舒服些,但是四周發熱的鋼板還是燙得渾身難受。”王滿表示,這樣的季節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忍著。
除了夏天之外,冬天在操作室里也不好過。“有的工地冬天的時候不讓用取暖的東西,怕我們在上邊亂動引起火災。所以在上班的時候都是穿軍用大衣,就算那樣做還是會覺得冷,因為坐那么高又不能隨便亂動,肯定冷啊,尤其是晚上,不是一般人能熬住的。”王滿說道。
操作室內一待仨小時,最怕上廁所
“在操作室內,只有一張椅子和兩個擋桿,右邊的負責起落吊鉤,左邊的負責左右擺臂。”王滿表示,工地上的鋼筋、木方、垃圾等大物件的轉移都由他來操作完成,不管天氣多熱,他都要瞪大了眼睛盯著起落位置。
因為從塔吊上下并不方便,所以王滿盡量減少下塔吊的機會,包括平常的上廁所。“夏天是沒辦法,必須要多喝水,但是在上面一待就是近三個小時,比較急的時候只能在油漆桶里解決了。”王滿說,操作室里空間很小,在油漆桶內解決“問題”后很容易散發出氣味,后來慢慢地他就強迫自己少喝水了。
據王滿介紹,他們在里面只能和地面上的信號員通過對講機進行溝通,其他的什么都做不了。“為了避免出現狀況,我們是不允許在工作的時候玩手機或打電話的。”王滿說,他唯一的樂趣就是在閑下來的時候,看看工地周圍的風景。
記者體驗:爬了11米就堅持不住了
7月19日14時30分許,在記者的再三央求下,王滿帶著記者來到鋼架下面攀爬。經過王滿的簡單指導和幫助,記者開始抓著鋼架向上爬。由于天氣過于炎熱,爬了兩分鐘,記者的后背已經濕透了。爬了僅僅4米,記者胳膊就開始產生酸痛感,手明顯地感覺到鋼架的灼熱,抬腿也比較困難。下面跟著保護記者安全的王滿額頭上也滿是汗水,也許是已經習慣這種狀態的原因,他神情顯得很輕松。
10分鐘后,記者艱難地爬到了10米的位置。此時已經渾身濕透,繼續向上攀爬的力氣已經全無,經過一番努力和掙扎,最后在11米左右的位置記者決定放棄。休息了三分鐘后,記者開始踩著階梯往下走。和之前向上爬時相比沒有絲毫的輕松,腿向下放時很難找到落腳的地方,稍有不慎就有跌下去的危險。等記者到達地面時,已經是30分鐘以后了,看著眼前聳立的塔吊,記者切身體會到了塔吊司機的辛苦。